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动态  >  正文
科研动态

《媒介学的兴起:传播研究的范式创新》学术讲座成功举办

发布日期:2024-12-06 作者: 点击:


1110日上午9001030,在吉林大学东荣大厦10楼会议室,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基地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孙玮为吉林大学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媒介学的兴起:传播研究的范式创新》的讲座。本场讲座由万赢娱乐电子游戏(中国)官方网站暨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周大勇主持。


讲座伊始,孙玮教授便以深入浅出的方式阐述了媒介学视角下的人工智能研究现状,梳理人工智能作为工具对新闻传播产品生产及对媒体行业的影响。她描述了人工智能研究的三种视角,即人工智能作为工具、人工智能的社会影响,以及强调人机系统的交转的媒介学视角。


孙玮教授讲述了有关“界面:人-机交互的双重性”的相关内容,从多名学者的论述出发,认为“界面”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界面是媒介物(计算机接口)的人-机交互,而广义的界面则为异质系统的交互:人--社会各类系统的交互。她紧接着从技术逻辑解释了人工智能是人、物、环境之间的交互,并指出计算机逻辑与文化逻辑是一种交互的关系。

人与技术是互构关系,人是借助技术外化自身的物种,可以从数字技术的共生角度分为三个层面理解。在基础层面表现为人-机交互系统的发起者是人类,是原生自主力,人工智能是次生自主力;在社会层面,人工智能系统深深嵌入社会各类系统,实施社会各领域的实时交互;而在个体层面,人工智能已经全面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谈到智能媒介的渗透性时,孙玮教授通过列举案例,详细剖析了界面的形成及其影响,解释了“新媒体的城市广场”这一概念。她总结出了界面的感官化趋势和两种进程,界面呈现出多个特征:界面的渗透性、界面的个性化,以及公共参与性。孙玮教授提出媒介性的观察视角,即从本体论、认识论、存在论和生成论四个视角出发来理解媒介和媒介性。

最后孙玮教授讲述了媒介性的演进,从Ontology的翻译定义出发,引用加布里尔有关存在论的相关论述即一物显现在某种意义场中的状态。通过引用汉森有关新控制论的想法作为讲座的收尾话题,孙玮教授认为形式和介质根本就没有终极基础,只有形式和介质的交转,并将界面总结为形式与介质的交换点。

最后主持人周大勇教授总结道,我们应该深入思考技术给我们带来的功能性的作用,并筛选有哪些前沿的书籍值得我们阅读。孙玮教授既给我们提供了思考问题的新思路,也给我们推荐了许多优质的学习资源。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潘霁教授,吉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王健、王博学、许多澍等多名师生参与了本次讲座,并同孙玮教授就人与媒介的关系以及现代性的人文主义立场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学术氛围浓厚热烈。





文稿|刘芳婷 乔宇宁

摄影|毕潆心

编辑|乔宇宁

编审|周大勇 王健 王少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