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动态  >  正文
科研动态

《城市与空间:数字沟通》学术讲座成功举办

发布日期:2024-12-06 作者: 点击:



1110日上午10301200,在吉林大学东荣大厦10楼会议室,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潘霁为吉林大学师生带来了一场名为《城市与空间:数字沟通》的讲座。讲座由吉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周大勇主持。

讲座开始,潘霁教授从个人经历出发,引出了三个概要问题:媒介理论一技术系统一具体空间的关系如何理解?数字沟通为空间研究带来哪些新问题?从媒介出发,空间研究的方法是如何转变的?

首先,潘霁教授阐述了媒介理论一技术系统-具体空间的关系。他先点明了目前理论发展与技术在具体空间经验之间的巨大张力,不同理论的脉络对于经验的把握状况是不一样的。技术系统本身存在专业化与具体化过程的转化循环,技术的个体化过程由此循环产生,而且技术系统具体空间中的实现塑造了技术系统的媒介性。通过举例戈夫曼的框架理论,他详细解释了理论与具体空间经验的关联,表示每次媒介域的变化和转型,都带来虚拟和实在纠缠方式的变化。

紧接着,潘霁教授从数字沟通的角度讨论空间研究有哪些新问题。潘霁教授认为在考察数字技术系统的运作中,考察的重点应该是系统在具体环境中的运作,包括在基础设施,数据流动,平台运作过程中出现的动态,以及这个运作过程动态中意义的生成。具体来说,人的境况是由数字系统的运作构成的,数字系统作为一个系统和它的环境之间通过各种各样的接口,包括人类和非人类,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关联。数字沟通重新构造了空间的感知、交往和经济,开辟出大量新的沟通可能。同时潘霁教授通过生动形象的案例,指出了数字媒介具有解放的力量,并不是封闭的。算法系统中必须要有异质性的内容,对算法同一性的批判是缺乏考量的,而且没有噪音和不确定性就没有信息。

最后,潘霁教授讲述了从媒介视野出发空间研究的方法转变,梳理了从传统传播学方法,再到空间研究方法和基础设施研究的转变历程。在师生问答互动环节,潘霁教授鼓励同学们大胆探索,告诉同学们理论研究不要局限于某一方面,鼓励大家打开视野,多从传播学、媒介学的角度多提问,多思考。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孙玮,吉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王健、王博学、许多澍等老师以及省内多所高校的学生参加了本次讲座,就数字沟通中城市与空间的理论研究问题深入探讨,现场学术氛围十分浓厚。

文稿|乔宇宁 刘芳婷

摄影|毕潆心

编辑|乔宇宁

编审|周大勇 王健